念電機、資工或資管系,比較能賺錢呢? 2024 年 2 月 28 日2024 年 2 月 28 日 whchen 0 Comments 上午 1:43 Categories: 徵才與實習 活動與故事 徵才|實習 招生|入學 課程|學務 競賽|徵選 活動|故事 【文/銘傳資管系陳文輝老師】 我念完台大電機碩士,轉到清大念資工博士,爾後到銘傳資管系執教,對電機、資工、資管系的分別,比別人清楚點。 究竟念什麼科系,薪水比較高呢? 除在人間福報副刊寫專欄,我也出過四本文學書,可算是作家;很早之前,與一位學生合作創作歌曲,獲高雄情歌創作大賽優選,每人拿3萬元獎金,屬於音樂創作者;我也曾在國外工作,還算是工程師。 究竟做什麼工作,薪水會比較高呢? 薪水跟你的創作,複製的份數有關。比如說,我的書賣一刷、獲利三萬元,所以我歸類為窮作家,但不代表作家窮,也有人賣幾千刷而致富。 音樂也是,當初一起創作的學生,後來繼續走音樂之路,還幫歌手A-Lin寫了很多歌,A-Lin的音樂賣越多,他抽成的越多;我則一首成名曲也沒,後來幫公益團體寫歌,收入微薄。 回到電資的IC設計,收入產生的原理相同,由多少人買你的設計決定。你的IC若用於蘋果手機、賣幾千萬個,收入很高;如果跟我的歌一樣,只被授權2次,或像我的書只賣兩千本,你該歸類為「低薪IC設計師」。 但沒有「低薪IC設計師」這名詞,因為IC設計一次,不會只製造2顆,也幾乎不會只製造2000顆(罕見IC除外)。每顆IC設計圖送入台積電,要達一定數量(通常是超過百萬顆)才會開工生產。IC設計的高薪,來自IC印製的高門檻量。 你常會聽到聯發科的起薪為8萬,便覺得這工作太好賺。如果政府規定,書要賣超過十萬本,作者才能掛上「作家」稱號,巡迴演講、上電視,「作家」職稱也會與高薪綁一起,因為低薪作者跨不過門檻。 IC設計的高薪代表了另個面向,是工作機會的稀少。台灣為全球IC設計重鎮,但IC設計就在那幾家內做而已。一千萬支手機可能用到一千萬個IC,但這些IC不是設計一千萬次,而是設計一次後複製為一千萬片。 一千萬個網站,卻可能每個都得找人設計,所以軟體工作數量非常多,從低薪到高薪都有,卻無法以「量少高薪」的焦點,引起媒體注意。 軟體工作又分兩種,一種是演算法,一種是流程軟體化,前者偏向由資工系學生在做,後者偏向資管系同學做,雖然彼此有交集。 比如說,影像辨識是演算法,裡面有數學原理,你能看懂並寫成程式,嵌進公司的醫療診斷系統內,系統賣得多就給你越高薪。你能發明一個辨識率更高的方法,讓公司產品暢銷,薪水會更高。 這些演算法設計,較偏重於資工系的工作,所以入學採計很重數學,而C++最易控制硬體,所以必修C++。 另一種軟體設計在做流程自動化,比如說,我執教的銘傳資管系,近一半的大四學生會進銀行、電商、物流公司做實習,都在做這類的軟體設計。大概一半寫Java,一半C#,所以資管系就教這兩種語言。 你原來要去銀行辦事,軟體工程師與行員,會討論你辦事的流程,再轉為網路服務程式,節省你和銀行的時間。資管系學生一半的課學商、一半學軟體設計,所以銀行的程式設計師,以資管系最多。 資管系入學採計科目較多元,也是這原因,甚至連社會科很好的同學,來開發這類型程式,有時也還不錯,所以資管系還可能採計社會,資工系絕不會。 創作音樂或做文學,若要養家活口,只能往上爬,所以念電機系去做IC設計,未來當然要考研究所,越來越專精於某個領域。念資工系若要走向演算法的研發,也一定要念研究所;如果是要把一些概念程式化,就不一定要,實務技術較重要。 資管系同學如果不是要走學術研究,就早一點進公司。溝通能力只能在實務場所磨練,有些人對銀行行員講的需求總聽不懂,還搞到不歡而散;有些人就很聰穎,可以快速做出成品。 證劵業現在也都靠軟體程式買進買出,那些操盤策略,唸到博士也學不到。早一點進公司,累積溝通技巧與人脈關係,就會越接近公司核心,那裡有很高薪的軟體設計師,因為公司都靠你的軟體在賺錢啊! 想知道更多資管、資工不同的實例說明,請點以下影片。因為講解的深入淺出,才能榮登Collego科系介紹影片瀏覽數第一。 文章導覽 上一篇 Previous post: 台灣AI博覽會4/24-26在圓山花博館 免費參觀登記開跑下一篇 Next post: 桃園校區第二學期機車停車証 即日起申請 Related Post 國防醫學院資訊小組 招募軟體工程師國防醫學院資訊小組 招募軟體工程師 徵才|實習 招生|入學 課程|學務 競賽|徵選 活動|故事 Read MoreRead More IBM 暑期實習招募IBM 暑期實習招募 IBM Taiwan— 暑期實習計畫~重磅回歸 為了讓你/妳更了解IBM Taiwan的暑期實習計畫,我們將舉 […] Read MoreRead More 保力達資訊部來函 徵求本系應屆畢業軟體工程師保力達資訊部來函 徵求本系應屆畢業軟體工程師 Read MoreRead More